日前,中國醫藥工業信息中心發布《中國健康產業藍皮書(2015版)》,其中預計2019年我國的醫療器械市場規模將達6003億元。這個數字相當于深圳2014年GDP的2/5。
面對一個如此巨大的“蛋糕”,市場規律決定其背后一定涌動著商家的激烈競爭。健康界了解到,國內外醫療器械廠商除了直接在銷售環節發力,更將創新觸角延伸至整個商業鏈條——圍繞研發、生產和售后服務三個環節展開你追我趕。
傾力研發
蘋果公司聯合創始人喬布斯曾言,領袖和跟風者的區別就在于創新。因而,志在基業長青的醫療器械生產商往往拒絕“跟風者”的標簽,紛紛向研發投入重金。
以飛利浦為例,該公司一直追求“有意義的創新”。據其2014年報顯示,2013年的研發投入高達17億歐元,共遞交1500項專利申請,設在亞洲的創新園達到13個。國內醫療器械企業中快速成長的邁瑞也重視創新。深圳商報2014年的一篇報道提及,邁瑞的近萬名員工中有2000人主要做研發,公司每年投入總營收的10%作為研發費用,在全球設有10個研發中心,投入力度在國內企業中較為罕見。
當然不可否認的是,目前國內醫療器械的研發水平仍落后于外資品牌,但隨著國家政策鼓勵和商家的意識覺醒,我國東部較發達地區(如上海、蘇州)的醫療器械生產商,大多已邁過仿制、以市場換技術發展的兩個階段,逐步走向自主設計和自主創新。
巨大的資金和人力投入,正把醫療器械研發引向哪里?
各家企業依據自身規劃制定的市場策略各有不同,但上海市醫療器械行業協會副秘書長王云龍最近在接受“中國上海”在線訪談時,指出醫療器械產品技術的四大發展趨勢:一是未來硬件性的醫療器械將更加智能化,器械和系統的內部功能更為復雜,而操作方式卻更簡單化,診斷和治療將更依托大數據庫和信息技術的支持;二是產品的智能化和簡易化,使更多的專業診斷和治療工作從醫院走向家庭;三是產品開發時生物學領域與物理學、工程設計領域更為交叉融合,集成化的復合型趨勢更加明顯;四是技術發展將大大提高臨床診治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的精確性。
這個趨勢判斷得到不少業內人士的認同。有人甚至進一步分析,醫療器械的競爭焦點將從“硬”向“軟”轉移,也有人認為應該“軟硬并重”。當然,無論哪方面的創新,都如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主任委員霍勇所言,別讓醫生成看客。
比拼質量
第二個競爭“戰場”是提升質量管理。產品質量管理之于企業的意義,管理界早已作出論斷——是決定其能否站穩市場乃至存亡的關鍵。因此,凡是著眼于長遠發展的企業,均把產品質量管理視為運營管理的一個永恒主題。
從法規角度上講,醫療器械生產企業毋庸置疑要遵守2015年3月1日起施行的《醫療器械生產質量管理規范》。比如,按照該規范的要求,結合產品特點,建立健全與所生產醫療器械相適應的質量管理體系,并保證其有效運行。事實上,一些盼望從競爭中脫穎而出的企業,在踐行上述規范的基礎上,還主動推行更高的要求。
一個典型的案例是,一家知名外資醫療器械企業的內部,便針對各業務領域均設立專門的質量管理部門,并把質量管理員視為將創新想法轉化為新產品或新服務的關鍵成員,同時相信質量管理工作屬于合作性,而非對抗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