風從何處來?
2015年7月和9月,國務院相繼發布兩項與醫改密切相關的文件——《關于積極推進“互聯網+”行動的指導意見》和《關于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指導意見》,旨在鼓勵醫療機構積極探索互聯網延伸醫囑、電子處方等網絡醫療健康服務應用。初衷是借助互聯網醫院落實國家分級診療政策,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。
同年12月,全國首家互聯網醫院——烏鎮互聯網醫院成立,自此互聯網醫院的熱潮拉開帷幕。
互聯網醫院似乎成為一個必然的選擇,對于患者,互聯網醫院專注于簡化看病流程,將繁瑣耗時的流程置于線上,患者不必在醫院東奔西跑,而是進入掌上看病時代。讓患者體驗到足不出戶就能和專業醫生“面對面”咨詢和復診,還能享受在線開藥、線下藥品配送到家的醫療服務新模式。
對于醫療工作者,互聯網醫院是對醫療服務的延伸,打破了傳統醫院在空間上的限制,為醫生的發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。
政策的支持,行業的熱向,互聯網醫院在概念初期就形成熱潮。從16年底僅數十家互聯網醫院發展到如今已有百余家,互聯網醫院市場變得炙手可熱。
風往哪里吹?
據2019年健康界智庫報告,醫療服務互聯網化已相對普及,以遠程會診和線上輕問診普及率最高,但是在互聯網醫院方面的調查報告顯示,互聯網醫院的普及率相對較弱,線上日接診量普遍不高,日接診量為1000人次以下的單位占比高達72.86%。
互聯網醫院呈現的另一問題為盈利艱難,僅僅7.14%實現了盈利,92.86%的互聯網醫院目前都處于虧損狀態。雖然互聯網醫療行業開展的如火如荼,但冷靜來看,這一行業依然存在著諸多問題。
互聯網醫院,從擴展醫生工作空間講,多半會遇到了與“多點執業”類似的問題,若不是單位組織,基本面臨著如同“飛刀走穴”一般的尷尬,如果是單位組織,驅動力又無法得到保障。
而從患者角度講,互聯網醫院,定價模糊,支付困難、專家醫生資源少,核心醫療服務能力弱,這都將給患者打起“退堂鼓”。況且互聯網醫療尚無法完全解決缺乏實際性的問題,醫療質量也無法完全保障。
何時能吹出一個春天?
如果電子病歷實現普及和全共享,在擁有大量醫療數據的基礎上,互聯網醫院能否實現突破?人工智能能否在互聯網上幫助醫生提高工作效率,使患者更容易獲得理想的醫療服務?接診量低、普及率低迷的互聯網醫院又該如何在現有環境下改善現狀?
如何解開互聯網醫院所處困局?